我的账户
博雅传媒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博雅传媒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博雅传媒公众号

博雅传媒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林郑月娥:不想由特区政府主动挽留移民港人,希望展示香港未来和发展再由市民自行决定

2022-02-24 发布于 博雅传媒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叶蓝】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布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后,有关港人移民是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

据香港《星岛日报》10日报道,林郑9日在电台节目上谈及该问题时表示,不想由特区政府主动挽留移民港人,而是希望向市民展示香港的未来,包括未来居住环境、生态保护和各项产业发展,再由市民自行决定。

她表示,希望通过这份施政报告,让巿民看到香港的前景。

林郑称,外国公司赴港及移民赴港的两个指标都很正面,海外及内地公司在香港设立公司的数字也有升无减,都属于“信心的标准”;

如果有已经移民的巿民想回港,特区政府十分欢迎。

香港爆发“修例风波”后,英国等西方国家抛出所谓优惠措施吸引港人,并大肆炒作“移民潮”。但不少移民不到半年的香港人选择了回流。

有港媒8月31日曾采访多所学校的校监及老师,汉鼎书院创校校监徐莉表示,确实发现学生有回流本港就学的现象,多数从英国返回香港,且不仅出现在本地学校,国际学校也有。她说,绝大多数当初请假休学的学生,新学年已回港就学,而未回港的学生也表示处理完家中事务或等通关之后,就会回港上学。香港“01”网称,在所谓的“移民潮”带动下,香港公立中小学曾出现“退学潮”。但新学年在即,陆续有小学校长接到移民港人问询,想了解学校招收插班生的要求。

与此同时,选择移民的香港人,并非都获得了更好的生活。以英国为例,港媒表示,受脱欧和新冠疫情双重打击,去年英国经济的萎缩幅度位居G7之首,新移民在当地找工作相当难。

大部分商店被迫关门,大企业倒闭,银行界及大型百货集团裁员,写字楼秘书都已一职难求,“就算找到工作,也只是连当地人都不肯做的活,譬如在农场打杂的苦力,做外卖仔,水、电黑工或建筑工人”。有在英生活40多年的港人说,BNO持有人未入籍,不是英国公民,不能享受社会福利,但衣食住行、接受教育等开销很大,天天生活开销坐吃山空。

日前,有移民英国的港人父母在社交媒体上的“英国香港人生活交流区”中发文,透露生活惨况。他们表示儿子在校被欺凌,上学几天后突然在他们面前哭诉。还有网民在网上分享一起抢劫案,称他住在伦敦的朋友晚上开车回家,在停车场等候车位时被戴安全帽的摩托车骑手拿铁槌敲碎其车窗,并抢走手上的手提包,“损失不大,但令人挫败”。

有“黄丝”在社交群组称,他抵英后发现当地经济很萧条,若不是有亲戚收留,早就饿死街头,现在几乎天天都梦到香港这个家,还称“好后悔”。有人在网上拍视频分享称,有金融专业背景的自己举家移民英国后,申请超过百份工作,没有一份成功应聘上,最终只能放下身段,改去中餐馆送外卖,收入大幅减少,工资仅是在香港时的三四成。不堪生活令他们如梦初醒,不禁反问自己:“在香港是不是真的那么差,值得放弃一切去移民?要认真想清楚。”

英国内政部曾估计称,2021年至2025年间,移英港人或最高超过30万人。但有港人总结了移民英国后悔的三大原因:一是经常遭英国人歧视;二是文化差异大;三是英国排华心态难免歧视香港人,回流香港自然成了更好的选择。英籍资深大律师江乐士撰文批评英国诱骗港人移民,以填补脱欧后的劳动力不足。

江乐士说,英国脱欧后,面临很多社会发展问题,如房屋问题、犯罪率上升、种族关系紧张等,而草根阶层对海外移民的歧视问题亦相当严重,移英港人除非拥有特别技能或专业技能,否则便要在英国从事低下层的工作。建造业议会主席陈家驹称,如果勉强继续留在外国生活,不但牺牲自己,孩子也未必能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将会“害他们做一世二等公民”;即使举家回流,孩子也会错过好几年在港学习中文的机会。而在未来社会,不能掌握良好的中文书写和沟通能力,对事业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

延伸阅读

张思南:林郑月娥表态转变释放两个关键信号

直新闻:时隔一年,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再次接受深圳卫视直新闻专访,也是她在发表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你认为相较于一年前,林郑月娥此次表态有何引人注意之处?

特约评论员张思南:去年10月,林郑特首在接受深圳卫视专访时说,“不介意”深圳本地生产总值超过香港,港深要互相过河,此番言论一时间引起香港社会乃至是国际舆论的热议。

我当时的解读是,这体现了香港特区政府对于港深互帮互助、携手并进的一种诚意。回顾一下当时林郑的表态,她强调,仅在深圳一地,就有超过8万家香港企业落地发展,某种意义上更多是在侧重于“脱离香港谈深圳的发展是不现实的”。

但一年后,我们注意到,林郑月娥谈的是,要从“香港所长”转向“港深所长”,要打破深港间行政界线。她在专访中表示,往后香港所长要和深圳一起发挥,要通过北部都会区的发展进一步面向深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林郑如今侧重的明显更在于“脱离深圳以及整个国家谈香港的发展是不现实的”。

这一表态转变的背后,我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香港政治环境的改变。香港以往以维港都市带为核心,相对忽视北部区域的开发。林郑在回应深圳卫视时指出,不是特区政府不想,而是有心无力。在泛政治化的社会环境之下,香港积极在经济发展上与深圳合作或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都沦为了一种“政治不正确”。比如建设广深港高铁和推动“一地两检”,用林郑的话来说,反对派搞得“像在打架一样”。

而香港国安法和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则给予了特区政府双重保障,结束了香港社会空转内耗的政治困境,让特区政府得以大跨步地推行有利于香港社会发展的改革,此次施政报告中林郑抛出的包括北部都会区、两城三圈等诸多雄心勃勃的规划,以此为香港谋划新气象、规划新未来就是最好的写照。

二是基于新的政治环境,林郑在有意地改变香港社会对于自身未来发展方向的共识。以北部都会区为例,她在施政报告中强调,该规划的基础是深港口岸经济带,以深港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融合发展红利为依托。林郑正是在向港人强调,香港发展的未来要向北看,看向深圳,看向大湾区,看向整个祖国内地。

根据香港贸发局数据,内地是香港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占比达到59.2%,远高于其后的东盟7.2%和欧盟7.1%。香港还极大地受益于国家投资,截至2019年底,内地对香港直接投资高达12754亿美元,占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的58%,比例过半,在香港各投资来源地中占比28.1%。这也是为什么8月23日,香港中联办主任骆惠宁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团赴港的首场活动中谈及,全球发展的最大机遇在中国,香港发展的最大机遇在内地。

而我们能看到,香港方面对于“十四五”规划纲要对香港的支持、大湾区建设对香港的期盼,以及前海方案为香港带来的大量机遇也有着充分的认识,林郑月娥在接受深圳卫视采访时就表示,自去年11月以来,深港共梳理出40个合作项目,并成立了19个工作专班进行推进。

直新闻:我们注意到,一些香港和境外媒体对于香港进一步向深圳、向内地靠拢,也表达出了一些担忧,比如深港会否出现同城化、边境模糊化等,对此林郑月娥在接受深圳卫视专访时给予了澄清,对于林郑的表态,你怎么解读?

特约评论员张思南:林郑特首的表态非常清晰,尽管香港和深圳将要进一步在经济上融合,在创新科技里面紧密合作,但也都是要用两套不同的制度,这本身就是坚持“一国两制”的意义所在。对此我想谈两点。

第一,我们之前强调“一国”,谈的是香港特区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于全国人大授权,香港特区政府必须要承认、尊重、维护中央政府对于香港的主权和治权。但我想强调的是,“一国”从来不仅仅是个政治范畴,同时也涉及到经济范畴,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便是“一国”的另一元体现。在当前中美经贸格局动荡起伏,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前景未明等一系列不确定性持续的情况下,香港依托于国家,将经济发展的目光更多投向内地是最自然也是最合理的选择。

正如“一国”在原则上与“两制”并不矛盾,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向北与深圳合作,和维持香港自身的制度特色与优势也不矛盾。刚才我说,抛开深圳和内地谈香港的发展是不切实际的,但同样,抛开香港谈深圳和内地的发展也是愚蠢的。

2020年,内地约有10.1%的出口和14.3%的进口经由香港转口。而在投资方面,香港贸发局数据显示,香港是内地最大的海外直接投资来源地,截至2019年底,内地获批准外资项目中,47.4%与香港有关,来自香港的实际外资总额占全国的52.2%。所有股民应该都清楚,香港是内地企业重要的离岸集资中心,自1993年以来,内地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在香港集资超过9347亿美元。

这就是为什么此前骆惠宁表示,相信在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进程中,“香港一定能够打造新优势,作出新贡献”。这份信任,绝非只是某种期盼那么简单。

第二,正确认识“一国两制”的意义也包括“一国两制”的初心是什么。阎小骏博士在《香港的治与乱》这本书中说过,“一国两制”应对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与香港发展阶段的巨大不同与差异,因此以一种“急冻”式的方式来保存香港社会彼时的发展成功,尽可能平稳顺利地将香港整合进国家体系之中。

换言之,“一国两制”之所以会保留差异,是为了克服香港和内地社会之间的差异,而不是为了人为刻意地制造差异与不同。因此对于所有担忧香港向内地靠拢的人而言,如果是着眼于香港特色优势的去留,我认为是完全合理的,我们也有必要以充分的信息传播、理念沟通来打消他们的疑虑;但如果是单纯见不得香港向内地靠拢,那我认为则哪凉快哪待着去好了。

作者:张思南,直新闻主笔,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


https://www.grabartisan.com/index/project/index.html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博雅传媒
    1970-01-01
  • 博雅传媒
    1970-01-01
  • 博雅传媒
    1970-01-01
  • 博雅传媒
    1970-01-01
  • 博雅传媒
    1970-01-01
  • 博雅传媒
    1970-01-01
博雅传媒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博雅传媒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博雅传媒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博雅传媒 X1.0@ 201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