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 https://www.td010.com 张伯驹 前言 很多人都对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先生做出过评价,以下是共产党人宋振庭对张伯驹的评价,他很好的概括了张伯驹传奇的一生。 “爱国家、爱民族,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义、重友谊,冰雪肝胆赉志念一统,豪气万古凌霄”。 这样一位真心爱国,品德高贵的人,也使得仅见过几次面的陈毅,将他视为挚友、知己。即便是在临终前,依旧念念不忘。 陈毅:可惜帮不了他更多 1972年初,被癌症折磨的异常憔悴的陈毅,虚弱地躺在病床上。突然,他对妻子张茜说道: “张伯驹他们两口子,在北京的日子一定很艰难。可惜的是,我帮不了他更多了。前几天,我还向周总理说了一下。恐怕,他太忙了,顾不上这些了……” 听到这里,张茜在一旁默默落泪。这些眼泪,或许一部分是为丈夫的病而流,而另一部分,是为陈毅与张伯驹友谊深厚,却见不到最后一面而感到痛心。 陈毅 对于张伯驹,陈毅是非常敬重的。 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是袁世凯的妻弟。出生在这样的官宦家庭,张伯驹按理来说是要进入军界、政界抑或是金融界的,但他偏偏喜欢琴棋书画。 在战乱年代,为保护国家文物,他曾背上巨额债务,甚至愿意为此付出生命。 当时,我国很多名贵书画都流落海外。为了让更多古字画留在国内,张伯驹在这方面倾注了自己几乎全部的精力、财力,甚至不惜变卖家产、举债,家里人称他为“叛逆者、败家子”,外人称他为“张大怪”。 一次,张伯驹在书画展上,看到了《平复帖》。《平复帖》是现存年代最早,并且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得知《平复帖》现在为溥儒所有,张伯驹担心不已。因为,溥儒是道光帝的曾孙。此前,他就将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卖给了一位古董商,导致这幅珍品流落至海外。 张伯驹年轻时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张伯驹想要尽快将《平复帖》买下。但是,溥儒张口就是20万。 对于看中的文物,张伯驹以前从不讨价还价,这一点与他朴素的生活作风形成鲜明对比。作为富家公子,他烟酒不沾,在穿着上也不讲究,丝绸、西装,他几乎不穿,从来都是一件长布衫。 因此,一般都是卖家开出多少价钱,他就给多少。但由于他买了太多文物,导致无法拿出20万,第一次购买因此失败。 但张伯驹并未就此放弃,很快,他又委托张大千出面找溥儒交涉,但溥儒依旧不让步。张伯驹只能另想它法。 不久,他在火车上遇到了蒲增湘。蒲增湘告诉他,溥儒的母亲刚刚去世,正好家里急需钱发丧。张伯驹再次找到溥儒,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最终以4万元的价格,买下了《平复帖》。 张伯驹因此发出无限感慨: “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 《平复帖》 从“大事”一词上可以看出,保护国家文物这件事,在张伯驹心里的分量有多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张伯驹再晚一点,《平复帖》很可能也要落入日本人之手了。原来,当时有一位字画商人在得知此事后,想要以20万元买下,再转卖给日本人。但此时《平复帖》已经在张伯驹手中,他说什么也不肯让出。 为了妥善保管,张伯驹将他所收藏的大部分文物都放到了上海的一家银行。 随着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主持银行的工作交到了李祖来手上。考虑到李祖来与汪伪“七十六号”有勾结,张伯驹不放心文物的安全。于是,他每周都会去上海看一次。 但是,有着显赫身世,又到处收集文物的张伯驹,很快就被盯上了。 1941年,就在他刚刚走出上海的住宿地,迎面就出现一伙人,一把将他抓住塞进汽车里,一溜烟离开。 张伯驹 紧接着,张伯驹的夫人潘素,接到了一个索要巨额赎金的电话。对方让潘素火速准备200根金条,不然就将张伯驹撕票。 听到这个消息,潘素慌了。她赶紧找到一个亲戚,两人一起出去四处借钱,以便尽快救出丈夫。但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200根金条哪是这么容易凑到的。就算有这么多钱,一般也没人愿意借。 就在潘素焦头烂额之际,她又接到一个电话,绑匪让她前去见张伯驹。 短短几天没见,张伯驹已经变得憔悴不堪,昏倒在地上。看到这副情景,潘素伤心落泪。 原来,得知劫匪向家里索要巨额赎金后,张伯驹连续几天绝食,不吃不喝导致身体急速虚弱下来。 醒来之后,他叮嘱潘素: “你救不救我都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收藏的那些精品,你一定要帮我保护好!一件也不能透露出去。不要为了救我,把它们卖了。那我宁死不屈,不出去!” 潘素 潘素含泪答应,她知道丈夫的倔脾气,也知道那些文物对他的重要性。就这样,张伯驹顶着随时可能被撕票的危险,与劫匪生生耗了八个月。这八个月,也是潘素备受折磨的八个月,她不知还有没有机会见到丈夫。 张伯驹这样的硬骨头,劫匪估计还是第一次遇到。最终实在没办法,劫匪将赎金降到40万。 即便如此,潘素一时也拿不出来,因为此前买字画已经把他们买穷了。最终,经过多方筹借,张伯驹才被安全救出。 即便连赎命的钱都没有,但在买文物上,张伯驹却从未停下。抗日战争胜利后,时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的张伯驹,得知当年傅义带出去的很多文物都已流落在外后,大为恼火。于是他找到博物院院长马衡,提议收购文物。 收购工作开始后,张伯驹提议将范仲淹的《道服赞》买回来。因为《道服赞》是范仲淹的唯一传世墨迹,非常珍贵。但是胡适等人却以价格太贵拒绝。 《道服赞》 为防止如此珍贵的文物流失,张伯驹决定自己先买下来保管。于是他又四处举债,最终以一百一十两黄金的价格,将《道服赞》收下。 此后,为了保护《游春图》,他还卖掉了自己占地十五亩的弓弦胡同,但依旧没有凑够钱。后来还是妻子潘素,变卖了自己的首饰,才凑齐钱款。这幅让他“倾家荡产”的《游春图》,后来也被他与《平复帖》一起让与故宫博物院。 解放后,张伯驹没有将自己手里的118件国宝留给子女,而是全部献给国家。这些文物中,有不少至今都是故宫博物院最为顶尖的国宝。紫禁城出版社社长曾感慨的说道: “为故宫做捐献的有两人最为顶尖,其中一位就是张伯驹先生。” 作为一名文物爱好者,他如此淡然的态度让外界惊讶不已。那个曾经为了文物宁愿放弃生命的人,此时却愿意无条件将自己的心头好送给国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弓弦胡同 但张伯驹却表示: “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这是他的初心,也一直没有变过。这一点,在他对待朋友借文物的态度上也有体现。 1945年,参与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工作的王世襄,曾找到张伯驹,提出想要在他家看一下《平复帖》。开口之前,王世襄非常纠结,因为他知道,这是张伯驹好不容易花重金买下的,一般人是不愿意将这种贵重物品轻易示人的。 但没想到张伯驹不但同意了,还让王世襄拿回自己家慢慢研究,这让王世襄觉得不可思议。后来,王世襄将这件文物拿回家研究了一个多月。期间,张伯驹从未催促对方归还。 所以,在张伯驹看来,这些文物在不在自己手里不重要,只要在祖国大地上就行。 在得知张伯驹这些事迹后,陈毅于1957年的夏天,前去参观张伯驹等人举办的《明清书画展》。看到张伯驹后,陈毅不吝赞赏之词说道: “先生保护国家文物之举令人敬佩!带头献给国家,能够唤起民族自豪感,先生诗词亦有北宋风度啊!” 王世襄 陈毅短短一句话,肯定了张伯驹为保护文物做出的努力,以及自愿将文物捐给国家的高尚爱国情怀。正因为如此,陈毅将只见过几次的张伯驹,当成真正的朋友,并对其特别照顾。 1958年,因为历史原因,张伯驹失去工作,没有收入,只能靠夫人的工资勉强度日。以前觥筹交错的家里,变得异常冷清,张伯驹也因此变得郁郁寡欢,但他并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好友陈毅。 1961年,潘素收到了一封电报,看到宋振庭这三个字,她有些疑惑:这人是谁?之前怎么从未听过。再看看电报内容,她更加疑惑了。对方邀请张伯驹前往吉林省博物馆就职,同时也让她在省艺术专科学校就职。 谁会在这种特殊时期主动给他们提供工作呢?张伯驹也不知道。为避免产生误会,张伯驹夫妇决定先等一等再说。 虽然不愿相信,但他们确实心动了。毕竟,他们早就想脱离现在这种让人提心吊胆的日子了。 张伯驹夫妇 不久,他们又收到了宋振庭的电报: 伯驹先生:关于聘请二位来吉林任职的事,有关部门已经批示,若无不妥,希望尽快来吉。一应调转手续,以后再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宋振庭 这一次,他们终于可以相信,这封电报没发错。看来,是有人帮了他们。 离开之前,张伯驹准备亲自去向好友陈毅辞行,便让夫人潘素给陈毅打电话提前告知。 那一天,陈毅与夫人张茜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家宴,有酸菜水饺、麻辣豆腐、泡菜等等,摆满一大桌。期间,陈毅与张伯驹开怀畅饮。为了宽慰张伯驹,陈毅还送了好友一首诗: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听到这里,张伯驹苦闷的心情终于有所缓解。后来,张伯驹才知道,那个帮自己的神秘人就是好友陈毅。 陈毅 原来,两人虽然见面不多,但陈毅一直关注着好友的情况,所以他的事情陈毅都知道。 1960年,陈毅对来京开会的好友于毅夫说道: “我有一个好友,叫张伯驹。现在境遇不太好,吉林省能不能给他安排一下工作?” 在于毅夫看来,陈毅推荐的人,肯定是有过人之处的,便爽快答应下来。张伯驹的工作问题因此解决。 一副挽联改变命运 此后,陈毅越来越忙,两人也很少写信,都不知道对方的具体情况。几年后,张伯驹再陷困境,但他一直没有告诉陈毅。 后来,张伯驹因病重回北京,住在一个四合院里。此时的他,从一个拥有众多无价文物的人,变成了一个落魄的老人。没有粮票、没有户口。如果没有亲戚的接济,他们的生活根本无以为继。 1971年11月下旬,73岁的张伯驹,终于决定给好友陈毅写一封信,向对方倾诉心中的苦闷之情。五天后,他们收到了陈毅夫人张茜的回信: ……仲弘一直关心你们情况,因为太忙,加之心绪不好,也没多写信。你们的信我看了,他因患癌住院,已是晚期,身体很差。他已交代秘书,向总理反映你们的事……盼二位多保重身体……看过回信后,张伯驹夫妇后悔不已,他们不知道陈毅身体已经如此之差,后悔不该给他添麻烦。即便自己有天大的困难,也不该打扰他啊…… 陈毅和夫人张茜 次年年初,张伯驹夫妇突然从广播里听到陈毅去世的消息。此时,他们心如刀绞,多年未见的挚友,怎么就这么走了? 悲痛万分的张伯驹,本来想要亲自前去吊唁,但最终却没能如愿。为了送好友最后一程,他含泪写下一副挽联: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这幅挽联,被挂在陈毅灵堂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追悼会当天,原本不打算参加的毛主席,突然在最后时刻,穿着睡衣与单薄的毛裤,出现在陈毅追悼会现场。 听到工作人员通知毛主席到场的消息后,周恩来赶紧起身迎接。在周恩来的陪同下,毛主席向陈毅夫人张茜走去。 主席看到张茜后,老远就伸出了手。张茜赶紧迎上去,沉重的叫了声:“主席”后,便低头抽泣。 看到张茜如此难过,毛主席轻轻地拍了拍她的手说道:“陈毅去世了,我们和你一样难过……” 毛主席现身陈毅追悼会 随后,主席又看着站在张茜旁边的孩子们,慈祥的叮嘱道:“你们要继承父亲的事业,继续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 张茜擦了擦眼泪,点点头说道:“我们听主席的。” 追悼会开始后,工作人员搀扶着毛主席走向大厅。一路上,毛主席不断打量着走廊两边的花圈。突然,主席在一个不起眼的花圈面前停下脚步,他认真读着挽联上的内容,并不住点头称赞。那副挽联,正是张伯驹所写。 随后,毛主席问周恩来:“张伯驹是什么人?” 周恩来回答称:“是一位民主人士,也是陈毅同志的朋友。” “他现在在什么地方呢?”主席接着问道。 这时,周恩来正好看到张茜在附近,便将张茜叫了过来。 毛主席情不自禁的又夸了一句:“这幅挽联写得真好!” 得知张伯驹就是那位向国家捐献很多珍贵书画的人后,毛主席猛然记起了什么。张茜赶紧说道: “他们之前有贡献,现在生活很困难,没有工作,也没有户口,很惨呢……陈毅在的时候,总是牵挂着他们的事……” 陈毅追悼会 听到这里,毛主席点点头,转身对周恩来说道: “这样的人,应该保护,应该给出路。你是总理,给他安排一下工作吧。” 追悼会结束后,周恩来冲破阻碍,立即派人给张伯驹安排工作。 几天后,中央文史馆的工作人员,亲自带着文件和聘书,前往张伯驹的家里。 看着那张聘书,张伯驹突然怔住了,他一时不敢相信,眼睛紧紧盯着工作人员问道:“这是真的吗?” 工作人员给了老人一个肯定的回答,张伯驹瞬间泪流满面。没想到自己七十多岁了,还能有一份工作,还能继续为国家做点事。 张伯驹夫妇晚年 走之前,工作人员叮嘱张伯驹:“年后您就可以去上班了。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请尽管开口,组织上会想办法帮你们解决的。” 张伯驹感动的不断点头,嘴里说着:“没有,没有……” 虽然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好友陈毅的去世,还是给张伯驹造成不小打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常常一个人坐在书房默默流泪。陈毅去世一周年时,他连续数日沉浸在悲痛之中。不久,他的右眼失明。 1982年2月26日,84岁的张伯驹去世。追悼会上,叶剑英、邓颖超等人均送来花圈。他对国家做出的贡献,大家都没有忘记。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博雅传媒
2025-05-11
2025-05-11
2025-05-11
2025-05-11
2025-05-11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