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博雅传媒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博雅传媒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博雅传媒公众号

博雅传媒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09年奥巴马访华期间暴露诸多细节:从来没信任过中国,处处显心虚

2022-05-06 发布于 博雅传媒
滤布

奥巴马是美国民主党人,同时也是美国历史上第44位总统,同时也是其历史当中第一位黑人总统。

在其就任之后,曾经于2009年对中国进行了一次国事访问。而就是这次访问的过程当中,一些细节暴露了奥巴马的“心虚”。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美国的对华策略到底又是怎样的呢?

01奥巴马的中国之行

2008年11月,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总统。而在仅仅就任不到一年之后,奥巴马就宣布将会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而这也使得其成为了历史当中第一位上任不到一年就来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

2009年11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正式访问中国。

按照当时的行程安排,奥巴马先是于15日晚11点抵达了中国上海。并且与次日在上海同时任上海市长俞正声进行了会面,并且回答了上海青年以及网友的提问。

16日抵达北京,17日举办联合记者会,并且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说明,在此次访华之行当中,奥巴马先后参观了北京的故宫,长城等知名景点。

双方联合发布了中美联合公报,针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了联合声明。值得注意的是,奥巴马在到访上海的时候,曾经对民众表示“不遏制中国发展”。

不过后来在自己的自传当中,奥巴马却表现出了另一种态度,声称“美国曾经有机会遏制中国发展,但是错失了。”

那么究竟为什么奥巴马前后表现表里不一?先是对中国释放积极信号,后来则表示要遏制中国呢?

02急切访华的原因

当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9年的那个冬天,奥巴马访问中国与此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时来看,全球范围内爆发经济危机,经济持续低迷,这其中以美国最为严重。

由于这一次的经济危机最早起源于次贷机构的破产,因此也被称之为“次贷危机”。

可以说,正是由于美国经济的问题,最终影响全球,导致在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

而经济危机最先受影响的就是美国,只要是与经济相关的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可以说在这场经济危机中,美国想要摆脱泥沼只能选择寻找一个新的巨大市场来销售产品,而在奥巴马看来,能帮助美国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

于是就有了我们一开始所关注到的那一幕,仅仅上任一年的奥巴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背后并不是基于对中国的友好或者是中美关系的密切,而是他希望能够借助中国帮助美国解决问题,仅此而已。

那么当时的中国,面对经济危机,究竟是否应当向美国伸出援手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先需要探究一个问题,那就是中美经贸在当时究竟是怎样一个状态?以及如果对于美国之间进行更大规模的经济贸易往来,中国究竟有什么好处?

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中美经贸在当时的情况,2001年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也可以被视为是中国迎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在此情况下,中国与美国之间经济贸易合作的不断加深。2001年,中美经贸总额约为800亿美元左右,为中国带来了大约26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同时引进美资超过700亿美元,对于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此后的数年时间,中美之间经贸合作愈发紧密,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水平飞速增长,最终在2007年膨胀到3700亿美元的规模。

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中美双方之间有着合作关系,但是摩擦也时有发生。美方曾就中方钢材施加反倾销调查,而这不过是这一时期中美贸易合作的一个小小缩影。

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中美经贸合作也随之受到了影响。

最主要的是,2009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美方对中国产品敌意日益增长,对中国轮胎,铜版纸,钢材等一系列产品增收关税并加以调查。

同时,中国在中美贸易当中处于贸易顺差也导致美国一些政客对于中美经贸“指手画脚”这种现象也可以被称之为“传统节目”了。

就当时情况来看,中美贸易对于美国经济恢复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因此“求同存异”也就成为了中美高层之间一致的想法。

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奥巴马选择访华,在某些意义上,与此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而中美双方发布的联合声明当中,也明确表示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一点是与经济贸易摩擦降温的态势相符合的。

确实,经济贸易问题是奥巴马访华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环境保护问题。

1992年,联合国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约定了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责任与义务,该公约具有法律效应。

而2007年,由美国牵头宣布,将会就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再次谈判,这次谈判将要签订的协议也被称之为《哥本哈根协议》。

奥巴马此次访华,除了经贸原因之外,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说服中国接受该协定。

不过显然他的尝试失败了,中国确实很愿意为气候变化做出自己的努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全盘接受美国的“想法”。

在《哥本哈根协定》当中,发达国家每年将会出资300亿美元,用于帮助因为世界环境变化遭受严重灾害的国家。但是与此同时却要求发展中国家严格控制,规定了十分严苛的污染物排放规定。

反观其对于发达国家的相关要求,则只是停留在金钱层面,对于污染物排放几乎没有任何的限制性措施。这种双标行为,显然是不能够被中方所接受的。

即便进行了数轮谈判,但是最终,协定并未签署,因此并没有法律效力。从某些意义上来看,《哥本哈根协定》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一次阴谋。

希望借助所谓的环境保护的名义,利用污染物排放限制其工业发展,而对发达国家则“网开一面”,即便进行访华游说,中国也不会接受这样的“不平等条约”。

由此我们就不难看出,奥巴马访华的最主要目的是说服中国支持美国,损害自己国家的利益。这显然是不能被接受的一件事情。

03美国对中国的遏制

前文当中我们提及到,奥巴马一直对于中国的发展持有较为明显的警惕,压根就没真正信任过中国。

而09年访华,更多是在情急之下的一种举措,而并非真的希望与中国发展共赢。西方国家信奉的一直都是“赢者通吃”的那一套强盗逻辑,这一点是一直没有发生改变的。

可以说奥巴马时期,中国一方面是美国需要发展经济的“利用对象”,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其强大的“竞争对手”,这种想法几乎贯穿了整个中美关系的交往过程当中。

然而对中国动起手来,这位热衷于游说访华的美国总统可谓是毫不手软。

2009年3月份,美国军舰无暇号进入中国南海,与我国5艘渔船进行对峙。

而此前,就南海问题中美之间曾经多次出现摩擦,也一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矛盾,这显然是美国对于中国遏制的重要一环。

某些意义上来看,南海是中国自古以来的领土,但是美方却针对专属经济区等相关条款进行扭曲,试图将南海“公有化”,这一点对于中国而言显然是习以为常了。

而与此同时还有就是台湾问题,美国隔三差五就会向台湾进行军售,以此来威慑中国。奥巴马前任总统克林顿在临卸任之前还签署了数十亿美元的对台军售,这一点也成为了对华遏制的“保留节目”。

虽然奥巴马时期修改了所谓的法案,从原本的军售改变为出售“防御性武器”,但是从实际的角度来看,美国仍对华保持着高度警惕的遏制态势。不过显然,美国选择错了方向。

1994年,美国与比利时,法国,德国,英国等国签订了《瓦森纳协定》,规定禁止对华出口高科技产品,限制中国的工业技术发展,最终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

不过技术封锁显然失败了,中国自主探索研发工业技术,最终实现了本土工业的强势发展。让《瓦森纳协定》成为了一张废纸,美国对华的第一次遏制行动以失败告终。

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就此放弃了对华遏制战略,美国的技术封锁与垄断从未停止。它不止一次对中国“下套”,国产大飞机项目当中,美国麦道公司与中国合作后,宣布破产重组,中方的最终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因此可知,对于美国而言不遏制中国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而对于奥巴马而言,信任中国也是不可能的。

奥巴马在自己后来的回忆录中后悔自己没有遏制住中国的发展,但其实不然。

因为今时今日崛起的中国,依靠的从来不是发达国家假惺惺的施舍,而是每一个中国人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出来的通天之路。

奥巴马并不是第一个遏制中国发展失败的美国总统,在他之前有克林顿,有小布什,有尼克松,有里根。

他们都试图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维系美国独一无二的霸权地位,同时对中国加以遏制。

在奥巴马之后,有特朗普,有拜登。他们也延续了美国总统一贯对华遏制的态度,奥巴马不会是第一个遏制中国发展的总统,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一个美国就能够制裁与限制的。

奥巴马之后,特朗普2018年对中国科技企业挥动大棒,以经贸战的方式再次对中国指手画脚。此时的中国已经无惧于此,而美国的制裁只能反映自己的心虚与恐惧。

单边霸权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美式霸权”已经行不通了。这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

中国从不畏惧强权,更不怕所谓的制裁和遏制,这是泱泱华夏的底气所在,也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骨气。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博雅传媒
    1970-01-01
  • 博雅传媒
    1970-01-01
  • 博雅传媒
    1970-01-01
  • 博雅传媒
    1970-01-01
  • 博雅传媒
    1970-01-01
  • 博雅传媒
    1970-01-01
博雅传媒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博雅传媒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博雅传媒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博雅传媒 X1.0@ 2015-2020